政治學報 各期收錄文章目錄
期別 作者 標題 頁碼
第0期(59年5月) 連戰 政治行為學研究的新趨勢 頁1-14
江炳倫 政治發展的研究和理論 頁15-79
張文蔚 新興國家之建國問題 頁81-144
第1期(60年9月) 張佛泉 梁啟超國家觀念之形成 頁1-66
袁頌西 兒童與政治 頁67-113
羅志淵 論施政五十天的唐內閣 頁115-139
張劍寒 監察長之任用、保障及職權 頁141-167
劉甲一 論權利不得濫用之原則與國家責任之成立 頁169-193
姜占魁 社會組織理論的演變 頁195-227
傅啟學 元、明兩朝征討安南之挫敗 頁229-246
書評 王世憲 Marini, Frank, Toward a New Administration : The Minnowbrook Perspective 頁247-255
書評 陳治世 Lafebor, Walter, America, Russia and the Cold War, 1945-1966 頁257-263
書評 王國璋 Almond, Garbriel and Sidney Verba, The Civil Culture :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Democracy in Five Nations 頁265-273
第2期(62年9月) 薩孟武 古代王位的繼承 頁1-11
賀凌虛 董仲舒論政 頁13-50
魏鏞 行為研究與美國之中國研究 頁51-68
胡述兆 美國總統選舉人制之研究 頁69-103
張金鑑 行為科學與公共行政 頁105-120
陳治世 國際法院決定的效力與執行 頁121-159
Chang King-yuh The United Nations and Decolonization : The Case of the Cook Islands 頁161-220
書評 王世憲 Monsma, Stepher V., American Politics : A System Approach 頁221-232
書評 呂亞力 Dahl, Robert A., ed., Political Oppositions in Western Democracies 頁233-235
書評 李偉成 Dougherty, James E., and Robert L. Pfaltzgraff, Jr.,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頁237-239
第3期(63年9月) 傅啟學 司馬遷史記讀後雜論 頁1-31
賀凌虛 劉向問政 頁33-74
荊知仁 美國憲法修憲條款之分析 頁75-135
呂亞力 論社區權力結構之研究 頁137-150
張京育 國際政治研究方法的爭論 頁151-152
姜占魁 權力與順從 頁153-157
張碧珠 柯羅義先生談「蘇聯外交政策」筆錄 頁159-164
第4期(64年9月) 張彞鼎 杜光塤先生與政治學報 頁I
張金鑑 政治治亂的十大關鍵 頁1-26
周道濟 我國傳統的平天下思想之研究 頁27-46
朱堅章 黑格爾政治思想中自由觀念的分析 頁47-78
馬起華 中國政治學史檢論 頁79-107
湯絢章 公共政策的知識與策略 頁109-141
莊錦農 科學、政治與公共政策分析 頁143-161
陳德禹 行政組織中衝突之研究 頁163-215
陳治世 國際法院法官的選舉 頁217-268
陳明 「和解」-虛言與實害(一個學術性的評價) 頁269-281
書評 金神保 非洲國家的對外關係 頁282-286
書評 莫奢 「另一個世界-新美國外交政策」 頁287-290
第5期(65年12月) 關中 美國國際政治現實主義學派簡介 頁1-29
周煦 西德東進政策的演變與「德國模式」 頁31-65
座談會發言摘要 黃祝貴 中國大陸最近政情對中美關係的影響 頁67-72
座談會發言摘要 陳明 1976美國總統大選與中國問題 頁73-74
座談會發言摘要 Robert H. Blank The Limited Impact of the American Presidential Election on Sino-American Relations 頁75-80
賀凌虛 揚雄的政治思想 頁81-144
蔡明田 析論孟子的兼愛思想 頁145-154
談子民 瑞典內閣制 頁155-184
黃祝貴 近十年來列強限制核子武器的檢討 頁185-225
周良彥 Britain’s Attitude Towards Warlord Wu Pei-fu 1917-1927 頁227-261
Gerald A. McBeath The Policy Paradigm and Political Science 頁263-308
Robert H. Blank An Analysis of Voting Patterns in U.S. General Election 頁309-352
書評 郎裕憲 How Democracies Vote : A Study of Electoral System 頁353-362
書評 曾濟群 羅志淵教授著「中國憲法與政府」評介 頁363-372
書評 李榮秋 台灣與美國政策 頁373-378
第6期(66年12月) 呂亞力 亞非新興開發中國家政治領導的研究 頁1-42
金神保 工藝創新、武器、戰略與國際政治 頁43-79
江澄祥 從孟子的思想背景看其政治思想 頁81-92
黃昭弘 析論尼布爾的政治倫理觀 頁93-134
張世賢 五代國體政體之研究 頁135-189
彭文賢 系統組織理論的主要模式 頁191-230
杜蘅之 深海床的法律地位 頁231-249
湯承業 國父革命的通信宣傳與傳單宣傳 頁251-288
馬起華 競選花樣之研究 頁289-307
Gabriel Arieli The Background Analysis of some Trends toward Rational Approaches in Political Science 頁309-373
Robert H. Blank A Causal Analysis of Vo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頁375-403
座談會發言摘要 張劍寒 選舉法規之檢討 頁405-414
座談會發言摘要 董翔飛 選舉成功的關鍵 頁415-417
座談會發言摘要 華力進 選舉活動 頁419-423
座談會發言摘要 蔡啟清 從此次選舉看我國地方自治 頁425-427
座談會發言摘要 張金鑑 我對這次地方自治選舉的評價 頁429-431
座談會發言摘要 魏鏞 民意形成與選舉行為:關於研究方向與理論模式的幾點意見 頁433-441
第7期(67年12月) 張潤書 美國選舉問題及投票行為 頁1-23
朱志宏 議會委員會制度之研究 頁25-47
賀凌虛 王符的政治思想 頁49-128
沈成添 孔子之仁學與政論 頁129-159
曾濟群 訓政時期立法院的特質 頁161-177
莊錦農 理性與政治決策 頁179-234
陳義彥 臺灣地區大學生政治文化之研究-從籍貫、住區及學院三項因素探討 頁235-296
CHEN-YA TIEN An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Communist Foreign Policy 頁297-390
座談會發言摘要 魏鏞 中共的所謂「四個現代化」:觀察角度與評估方法的探討 頁391-398
座談會發言摘要 任德厚 從制度化與政治發展的角度看中共之「四個現代化」 頁399-411
座談會發言摘要 魏萼 從經濟角度評中共之「四個現代化」 頁413-423
座談會發言摘要 余延苗 從教育與意識型態看中共的現代化努力 頁425-431
座談會發言摘要 譚溯澄 中共科技及軍事現代化之評估 頁433-440
座談會發言摘要評論 黃祝貴、呂亞力、曹伯一、金達凱 評論 頁441-459
第8期(68年12月) 蔡政文 工業社會與戰爭 頁1-100
陳義彥 臺灣地區大學生對政治系統支持態度之研究-從中美斷交事件探析 頁101-172
張世賢 選舉與公共問題的解決 頁173-248
Sheng-hsiung Liao The Elite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 A Case Study of Chang Chien’s Subtle Promotion of Chinese Constitutionalism 頁249-289
John K. C. Wang Aid, Trade, UN Caucuses and Diplomatic Recognition as Determinants of UN Votes on Chinese Representation : A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頁291-317
H. C. Chang Disputes Over the Problem of PCI’S Participation in Italian Cabinet 頁319-347
座談會發言摘要 譚溯澄 權力的作用與結構的變化 頁349-356
座談會發言摘要 蔡政文 角色的複雜與交往方式的改變 頁357-359
座談會發言摘要 俞寬賜 國際法發展的新趨勢 頁361-369
座談會發言摘要 周煦 國際社會新秩序的探討 頁371-372
座談會發言摘要評論 張麟徵、金神保、王人傑、黃祝貴、陳明 評論 頁373-391
第9期(70年12月) 姚淇清 美國總統雷根競選策略分析 頁3-15
蔡政文 民間團體在增進中歐關係中的角色 頁17-50
袁頌西 當代政治學中的解釋問題:實徵論與詮釋派之論爭 頁53-107
蔡啟清 大眾傳播媒體對投票行為的影響 頁109-136
呂亞力 我國民主公民的培育 頁137-170
蔡明田 老子德治思想論略 頁171-193
李榮秋 第一次台海危機期間的美國對華政策 頁195-239
張世賢 政策規劃之研究 頁241-295
林水波 陳情人對陳情制度的認知、評價與信任取向 頁297-351
林嘉誠 大學生的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 頁353-420
座談會發言摘要 桂格 雷根政府對華政策的選擇 頁423-433
座談會發言摘要 墨子刻 中美關係與美國政治發展 頁435-441
座談會發言摘要 古柏 從尼克森政府到卡特政府的政策:持續或改變 頁443-452
第10期(71年12月) 杭立武 政治學會五十周年感言 頁3-7
呂亞力 賄選的探討——一個研究途徑 頁11-14
馮啟人 冷戰在美蘇對峙中的作用 頁15-21
林嘉誠 台灣地區選民投票行為之研究 頁23-60
謝復生 協和式民主政治理論之檢討 頁61-84
袁頌西 當代政治學中理論建構的方法及其問題 頁87-133
孫廣德 倭仁的政治思想 頁135-205
楊逢泰 一塊岩石擋不住歷史的洪流——梅特涅角色的分析 頁207-233
莊錦農 國際政治中相互依靠概念的分析 頁235-284
林岩哲 圖形理論與政治學 頁285-333
古鴻廷 從合作到衝突——一九二〇年代美日外交關係 頁335-372
蘇江海 論行政機關如何劃分部門 頁373-405
座談會發言摘要 葛倫 美國對亞太地區政策 頁409-413
座談會發言摘要 傅萊 國交之間緊張狀態之緩和:期望與結果 頁415-450
座談會發言摘要 艾伯拉漢 雷根政府的啟示思想與政策執行 頁451-456
第11期(72年12月) 陳文俊 台灣地區中學生的政治態度——集群分析的應用 頁1-78
段重祺 麥寮計畫之評估 頁79-102
李登科 中共與蘇俄關係的回顧與展望 頁103-135
郭秋永 實質假設與假設檢定:理論建構上的一些問題 頁139-198
謝復生 多元分歧的社會與穩定的民主政治——馬來西亞之個案研究 頁199-224
胡佛、游盈隆 選民的投票取向:結構與類型的分析 頁225-279
柯三吉 開發中國家的政策執行理論:我國違規遊覽車的個案分析 頁281-334
王友仁 戰後中日關係的檢討與展望 頁335-372
第12期(73年12月) 胡佛、游盈隆 選民的黨派選擇:態度取向及個人背景的分析 頁1-59
雷飛龍、陳義彥、丁庭宇、李蓓蒂、盛杏湲 民國七十二年台灣地區增額立委選舉之人文區位研究 頁61-121
林嘉誠 七十二年選舉行為之研究 頁123-188
孫廣德 龔自珍的政治思想 頁191-291
任德厚 比較政治學「轉換」概念的解析 頁293-309
段重祺 政策評估與政策變遷:麥寮計劃與林口計劃的個案比較分析 頁311-335
古登美 法治行政與行政裁判 頁337-376
柯三吉 多國籍公司、國際間技術轉移與國家角色:依賴理論的評述 頁377-408
李國雄 功能途徑與東南亞國協 頁409-431
第13期(74年12月) 蔡政文 從國際情勢展望我國未來國際處境 頁1-47
許介鱗 戰後日本國憲法的制定過程 頁49-84
吳定、紀世訓 台北市攤販問題處理政策之研究 頁85-129
林嘉誠 政黨支持的因素分析 頁131-167
蕭全政 國家機關在政治過程中的地位 頁169-195
梁雙蓮 公務人員的組織認同:因果模型的探討 頁197-248
何信全 自由與法治——海耶克政治思想的中心論題 頁249-285
蘇文流 消極自由與積極自由:伯林的論點評述 頁287-323
陳儀深 知識份子參與政治的兩難——以胡適為例的研究 頁325-369
Jiun Han, Tsao Asian Development Bank: A Functional Analysis 頁371-488
第14期(75年12月) 盧瑞鍾 我國古代真命天子思想的探討 頁1-58
趙永茂 派系參與與民主價值取向之相關分析——台灣省鄉鎮(市)長、民意代表之分析 頁59-128
林碧炤 試論若干國際關係的基本問題 頁129-164
包宗和 戰國時期合縱連橫思想之探討 頁165-194
朱雲漢 東亞新興工業國家之政府與商界關係 頁195-228
蘇起 「中華民國國際關係1979-87」 頁229-257
鄧中堅 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經濟發展——中華民國與墨西哥之比較 頁259-289
明居正 「中共政治改革1977-81」 頁291-344
第15期(76年12月) 呂亞力 政黨政治與當前我國民主政治之發展 頁1-15
蔡啟清 「自力救濟」與「公權力」的調適 頁17-22
蘇起 大陸探親對台海兩岸政治的影響 頁23-29
胡志強 現階段台海安全情勢之評估 頁31-41
朱雲漢 海峽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的可行性評估: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分析 頁43-56
曹俊漢 政治理念與公共政策:一九八四年美國全國選舉研究之觀察 頁57-138
蔡政文 當前國際關係理論發展及其評估 頁139-252
Fei-Lung, Lui The Voting Behaviour of a Transitional Society: The Case of Taiwan 頁253-273
第16期(77年12月) 吳文程 選舉與政治發展:中華民國的例證 頁1-20
徐振國 我國威權政體的發展及經濟制度的演變:其互動關係的初探 頁21-47
吳瓊恩 當前行政革新基本問題的觀察及若干改進意見——以疏離為核心概念的理論分析 頁49-75
楊泰順 集會遊行的觀念與規範 頁77-104
黎建彬 從談判結構論對美經貿談判的政策規劃 頁105-120
包宗和 台海兩岸互動模式之演變(1949~1988) 頁121-154
陳毓鈞 從外交戰場看海峽兩岸的互動關係 頁155-194
鄭曉時 大陸政策的性質與決策過程 頁195-205
Phillip M. Chen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aiwan, ROC—A Preliminary Survey 頁207-223
Jiun Han, Tsao Taiwan Experience in the Public Policy Development: An Assessment 頁225-268
第17期(78年12月) 陳思賢 語言與政治:關於政治思想史典籍詮釋的一些爭論 頁1-30
吳瓊恩 美國社會科學新趨勢及其對公共政策研究之啟示 頁31-54
王業立 由集體選擇理論探討我國立委選舉制度 頁55-85
張世賢 競選經費公費補助之研究 頁87-128
林碧炤 國際關係的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 頁129-181
Seymour M. Lipset The Conditions of the Democratic Order and Social Change: A Comparative Discussion 頁183-204
楊泰順 The Concept of Property Rights in Traditional China 頁205-247
Robert T. Golembiewski、Ben-Chu Sun QWL Applications in Public Agencies: Do Success Rates Reflect a Positive Finding Bias? 頁249-266
第18期(79年12月) 王業立 領導精英與民主 頁1-26
包宗和 政策衝突與和平解決:天安門事件後之中(共)美危機關係 頁27-50
趙建民 社會主義民主化理論探討:東歐與中共經驗比較研究 頁51-77
Francesco Kjellberg Is the Scandinavian Welfare State in Crisis? 頁79-101
Chung-chian Teng Taiwan’s Economic Development: A Test of Mercantilistic Model 頁103-153
Lang Kao The Future of The Hong Kong Model 頁155-175
Jonathan Adelman/Chih-Yu Shih War East and West 頁177-219
Fuh-Wen Tzeng The Theory of The Modern State: A Dialogue Between Hegel and Marx 頁221-246
Francesco Kjellberg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IPS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頁247-256
第19期(80年12月) Yung Wie “Multi-System Nations” Revisited: Interaction Between Academic Conceptualization and Political Reality 頁1-26
朱雲漢 七十八年大選選舉過程中的政黨因素 頁27-53
黃德福 台灣地區七十八年底選舉分裂投票之初探研究——以台北縣、雲林縣與高雄縣為個案 頁55-80
黃錦堂 動員戡亂時期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實施成效之評估 頁81-117
薄慶玖 我國競選經費問題之研究 頁119-170
呂亞力 有關改進選舉風氣之檢討 頁171-180
何思因 選舉期間報紙對民意測驗的報導 頁181-190
彭芸 三家電視台選舉新聞的內容分析 頁191-236
Emerson M. S. Niou(牛銘實) Constitutional Design in Taiwan: Presidential versus Parliamentary Systems 頁237-260
Andrew Nathan, Edwin Winckler, Steve Chan and Huang Chi How Can Taiwan Studies Contribute to Political Science 頁261-299
第20期(81年12月) 魏鏞 紀念中國政治學會成立六十周年 頁1-28
邱坤玄 後冷戰時期東北亞國際政治結構 頁29-46
明居正 中國統一的理論建構:「國家統一綱領」的背景及理論意涵 頁47-73
周祖誠 選舉競爭與台灣反對運動的發展 頁75-120
徐振國 國民黨在政治轉型中的政治綱領和基本政策走向:民國七十五年至民國八十一年 頁121-140
黃秀端 為民服務:增額立法委員選區服務的分析 頁141-213
黃德福 民進黨的組織體質與權力生態:一九八六~一九九二 頁215-239
趙建民 中共「十四大」的權力構想 頁241-259
詹中原 民營化政策之論據與設計——公共事務途徑的解析 頁261-272
葉明德 中共地方行政現況——兼論其對「兩岸關係」之意義 頁273-293
Chung-chian Teng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Foreign Policy Behavior: ROC versus PRC 頁295-331
第21期(82年12月) 何思因 國會、總統的互動對美國貿易政策的影響 頁1-31
林德昌 外援與交換行為——一項理論之探索 頁33-51
高朗 內閣制與總統制之比較分析 頁53-76
廖益興 台灣威權體制及其轉化的效應 頁77-98
劉義周 台灣的政治世代 頁99-120
蕭全政 戰後美援對台灣經濟發展的影響 頁121-144
Tzong-ho Bau The Essence of Beijing’s Policy Towards Taiwan 頁145-171
John Fuh-sheng Hsieh Parliamentarism vs. Presidentialism: Constitutional Choic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 頁173-202
Emerson M. S. Niou and Peter C. Ordeshook Notes on Constitutional Chang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 Presidential versus Parliamentary Government 頁203-256
Chung-chian Teng Interaction Between Taipei and Beijing Toward China’s Reunification: A Regime Change Perspective 頁257-299
第22期(83年6月) Tzong-Ho Bau A Comparison of Divided Nations: Germany, Korea, and China 頁1-17
Edward I-hsin Chen Breaking the Wall of Separation through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 頁19-32
Yun-han Chu SNTV and the Evolving Party System in Taiwan 頁33-51
Joseph P. L. Jiang The Chinese in the Spanish Philippines and the Netherlands Indies: A Comparative Study 頁53-80
Cheng-tian Kuo Coercion and Exchange in Economic Statecraft 頁81-102
Jih-wen Lin Two Model of Legislative Coalition Formation 頁103-119
Chih-yu Shih Macroeconomics with a Socialist Conscience: A Quest for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頁121-139
Vincent Wei-cheng Wang High-Tech Path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omparing NIC’s Accommodative and Assertive Strategies 頁141-180
第23期(83年12月) 孫廣德 張居正的政治思想 頁1-80
陳義彥 我國選民投票抉擇的影響因素——從民國82年縣市長選舉探析 頁81-132
劉義周 政治態度的性別差異:男女有別或男女不平等 頁133-162
廖達琪 政治領袖風格與制度的力量——從民國七十七年以來,中華民國總統與立法院互動關係探析 頁163-196
黃德福、張佑宗 邁向三黨競爭體系?——民主鞏固與台灣地區政黨體系的變遷 頁197-225
林聰吉 近代自然權利理論——霍布斯及洛克觀點之比較 頁227-253
第24期(84年6月) Tzong-Ho Bau Preface 頁Vii
Longin Pastusiak Extern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Division and Reunification of Germany 頁1-10
Cheng-wen Tsai The Experience of Two Germanie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頁11-29
Dalchoong Kim The Quest for Integration of Divided Nations: The Korean Experience 頁31-42
Ming Lee North Korean Leadership Transition and Inter-Korean Relations 頁43-56
Chien-min Chao David and Goliath: A Comparison of Reunification Policies 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頁57-80
Hsin-Hsing Wu Integration Theory: Some Implications for the Resolution of the China Issue 頁81-99
Yu-Shan Wu The Impac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on Taiwan’s Growth Pattern 頁101-122
Maureen Covell The Canadian Experience of Constitutional Revisio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頁123-138
Jean Laponce The Institutional Options of the Multi-Ethnic State 頁139-153
A.P. Frognier Belgium as a Laboratory for Cooperation in a Divided Society 頁155-164
Jan Skaloud The Case of Czechoslovakia’s Managed Divorce 頁165-170
第25期(84年12月) 包宗和 後冷戰時期我國外交拓展的機會與限制——一項理論層面的分析 頁1-15
江明修 非營利組織領導行為之研究 頁17-60
周煦 美國柯林頓政府的亞太安全政策 頁61-84
周育仁 台灣政經關係變遷之研究 頁85-119
袁鶴齡 總統大選後台灣對外關係之探索——以經貿為內涵的外交之再評估 頁121-145
倪炎元 擺盪在內閣制與總統制之間——從憲政實踐與修憲競合歷程看台灣憲政體制定位的困境 頁147-180
游清鑫 台灣政黨競爭及體系之變遷 頁181-206
裘兆琳 剖析美國對華之安全承諾 頁207-233
第26期(85年6月) Chyungly Lee U.S.-Taiwan Agricultural Trade Negotiation: A Systematic Analysis 頁1-26
Tse-Kang Leng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A Critical Review 頁27-43
Fu-Kuo Liu The Emergence of the Chinese Economic Area and the Implication for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頁45-86
Chih-Cheng Lo Rapprochement Between Regional Rivals: The German Experience 頁87-133
Kuan-Ming Sun The East China Sea Missile Incidents: Implications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Blockade Issue 頁135-153
第27期(85年12月) 王業立 我國政黨提名制度政策之研究 頁1-36
周育仁 我國政府對企業管制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 頁37-66
金珍煥 「研究系」憲政體制論之探討 頁67-82
陳義彥 不同族群政治文化的世代分析 頁83-121
陳金貴 中華民國文官制度改革的研究 頁123-145
郭承天 台灣憲政改革與經濟發展 頁147-164
郭貞 社會學習、家庭溝通和政治認同達成對台灣地區大專學生的政治態度形成之影響:一個整合的結構模式 頁165-198
游清鑫 台灣政治民主化之鞏固:前景與隱憂 頁201-233
廖坤榮、黃紀 台灣的高科技產業政策:以航太工業為例 頁235-259
第28期(86年6月) Tun-Jen Cheng and Chi Schive What Has Democratization Done to Taiwan’s Economy? 頁1-24
Chang-Ling Huang State Corporatism In Question: Labor Control in South Korea and Taiwan 頁25-48
Shing-Yuan Shen Political Conceptualization, Information and Participation 頁49-82
Weng-Jeng Peng Image, Affect, and Perceptions in the 1992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頁83-109
Jing Shiang Successful Contracting: Governmental Policy and Its Effects on Contractor Performance 頁111-139
Jih-Wen Lin Multi-candidate Equilibria with Rank-Improving Objective 頁141-157
第29期(87年6月) 袁鶴齡 兩岸經貿與政治影響力間關係之探討 頁1-32
黃春興 聖人作制與民主起源理論 頁33-61
陳義彥、蔡孟熹 新世代選民的政黨取向與投票抉擇-首屆民選總統的分析 頁63-91
林沁雄 內生化保護理論與我國貿易政策之制定 頁93-112
孫同文 國族認同與台灣民眾對於港澳問題態度之關係 頁113-139
李酉潭 從民主化相關概念探討台灣民主轉型的歷程-兼論孫中山建國三程序的意義與作用 頁141-192
第30期(87年12月) Fo-chuan Chang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dea of “General Will” 頁1-14
Wei-Feng Huang The Universalist Type of Welfare State 頁15-42
Da-chi Liao Leadership Conceptions of Local Elite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A Cultural Analysis 頁43-92
Jih-wen Lin Vote Buying vs. Noise Making: Two Models of Electoral Competition under the 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e- Multimember District System 頁93-122
Yu-shan Wu Comparing Semi-Presidentailism in the ROC and the Russian Federation 頁123-186
Chyuan-jenq Shiau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ublic Bureaucracy in the Postwar Taiwan 頁187-206
第31期(89年12月) 吳玉山 政治與知識的互動:台灣政治學在九〇年代的發展 頁3-48
江宜樺 台灣的西洋政治思想研究 頁51-105
黃紀 實用方法論芻議 頁107-139
謝復生 理性抉擇理論的回顧與前瞻 頁141-153
洪永泰 調查研究方法 頁155-170
郭承天 新制度論與政治經濟學 頁171-201
石之瑜 對政治權力的心理分析途徑 頁203-235
方孝謙 政治人類學一甲子:取向與課題 頁237-292
高朗 台灣國際關係暨外交學術論文之研究取向分析(民國七十八年~八十七年) 頁295-313
陳一新 美中台三邊關係研究之回顧與展望 頁315-357
包宗和 美國的外交政策研究,1989~1999 頁359-404
何思因 國際金融政治 頁405-426
吳玲君 美國對亞太經合會研究取向與理論基礎 頁427-447
曹俊漢、陳朝政 我國公共政策發展:學術面、實務面與社會面的評估 頁451-470
蘇彩足 政府預算研究之省思:何去何從? 頁471-494
劉平鄰 美國學者對中共政治的研究 頁497-525
楊開煌 台灣「中國大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 頁527-552
鄧中堅 拉丁美洲政治經濟學 頁553-567
第32期(90年12月) 吳玉山 制度、結構與政治穩定 頁1-30
何思因 金融體系與近代國家的建立——英國與韓國的比較 頁31-59
林繼文 創設、選擇與演化:制度形成的三個理論模式 頁61-94
徐斯勤 新制度主義與當代中國政治研究:理論與應用之間對話的初步觀察 頁95-170
郭承天 民主的宗教基礎:新制度論的分析 頁171-208
劉瑞華 新制度主義:返回大理論或經濟學帝國主義政治學 頁209-229
第33期(91年6月) David R. Anderson, Amy Pate & Jonathan Wilkenfeld Learning and Foreign Policy Decision-Making 頁1-26
Chin-Peng Chu Globalization and the Cross-Straits Relations 頁27-56
Chih-Chia Hsu The Making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in the Era of Deng 頁57-75
Kwei-Bo Huang Analyzing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頁77-107
Shu Keng Government-Business Relations in Market Transition 頁109-148
Yuan-Kang Wang Preserving Peace in the Taiwan Strait 頁149-174
第34期(91年12月) 黃競涓 性別、公民與公私領域 頁1-16
周育仁 少數政府對行政立法互動的影響 頁17-30
施正鋒 陳水扁政府兩年 頁31-48
高永光 論新內閣對中央與地方關係的調整 頁49-60
張五岳、翁挺育 我加入WTO的政經衝擊?兩岸政策與法律配套之檢討 頁61-96
連弘宜 俄國亞太政策的演進與前瞻-以東北亞安全及經濟合作為例 頁97-122
孫煒 政策次級系統與政策典範:政策變遷之模型建構 頁123-148
第35期(92年6月) 蕭全政 何謂政治經濟學? 頁1-34
宋鎮照 東南亞區域研究的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務之連結 頁35-99
宋興洲 重新思考國家:從政治經濟到文化政治經濟 頁101-163
曾怡仁 從政治經濟學到國際政治經濟學 頁165-194
許永河 從人類的生存活動看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向 頁195-222
梁文韜 當代市場社會主義所有制模式之理論分析 頁223-258
第36期(92年12月) 江大樹 台灣鄉村型社區的發展困境與政策創新:「桃米生態村」的社區重建經驗啟示 頁1-26
蕭延中 中國傳統文化中崇「聖」現象的政治符號學分析:一項關於起源與結構的邏輯解釋 頁27-82
蔡東杰 美國霸權變遷與兩岸關係發展 頁83-114
陳世民 冷戰結束後「歐洲嚇阻」概念的發展與演進 頁115-152
Yung-Fang Lin Civil Society and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in Russia 頁153-189
Chih-Chieh Chou Impacts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Regime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fter the September 11th Event 頁191-228
第37期(93年6月) David L. Weimer 建立政策分析中立專業的制度:鞏固型民主國家中提昇客觀與平衡的資源 頁1-35
丘昌泰 鄰避設施中鄰避情節的形成與因應:以民營發電廠為例 頁37-110
陳欣之 歐洲協調(Concert of Europe):一個國際安全合作制度的孕育、持續與改變 頁111-158
梁文韜 Democracy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Individual Interests 頁159-205
蔡文軒 中共「二線分工」變遷之研究:歷史制度主義的觀點 頁207-244
第38期(93年12月) 黃旻華 主權國家的起源、演變與未來發展:時空因素的重要性 頁1-57
陳德昇 大陸市場轉型期長三角府際關係:競合取向 頁59-99
陳陸輝、游清鑫 兩岸基層民主:大陸居委會與台灣鄉鎮市長選舉的比較分析 頁101-139
陳振偉、耿曙 揮別發展型國家?昆山地方治理模式的轉型 頁141-174
曾國祥 社會科學的經驗主義危機:幾項初步的哲學評論 頁175-218
第39期(94年6月) 石振國、林水波 政黨合併的意涵與鑑定-以國親兩黨為例 頁1-40
宋鎮照 解析大陸東南亞研究之變遷與發展 頁41-76
施正屏 中國現代化戰略進程之結構危機-農村勞動力移轉政策分析 頁77-125
張贊賢 The Changing Cross-boundary Interactions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in South China 頁127-184
書評 蔣家安 中國經濟發展地方政府的角色 頁185-216
第40期(95年6月) 湯京平、黃建勳 地方自治與水資源管理:比較我國嘉南地區與美國加州雷蒙集水區之地下水治理 頁1-39
蘇子喬 我國「雙首長制」為什麼不會換軌?-制度因素之分析 頁41-84
王信賢 中國大陸國家權力與社會運動分析 頁85-114
陳欣之 國際制度在國際霸權競逐的權力作用 頁115-148
第41期(95年10月) 鄭夙芬(Su-Feng Cheng) 焦點團體研究法在改善調查品質上的應用:以TEDS為例 頁1-33
李世宏(Shih-Hung Li) 賦權理論與政治態度之變化:2002年至2004年台北市、桃園縣,以及台中市外省族群政治功效意識之變化 頁35-79
張弘遠(Hong-Yuan Chang) 從失序市場到有序市場:中介組織與市場規範-以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為例 頁81-107
楊仕樂(Shih-Yueh Yang) 中共「國際關係民主化」論述之初探 頁109-132
第42期(95年12月) 湯京平(Ching-Ping Tang) 、 呂季蓉(Chi-Jung Lu) 全球保育運動與地方派系:鰲鼓濕地開發案的政治經濟分析 頁1 – 35
寇健文(Chien-Wen Kou) 、 鄭兆祐(Chao-Yo Cheng) 黨報版面語言和中共高層互動: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為例 頁37 – 78
張執中(Chih-Chung Chang) 中國大陸選舉制度的變遷:對四次修正《選舉法》之分析 頁79 – 124
陳文政(Wen-Cheng Chen) 總統任命大法官,大法官選任總統?:布希控高爾案之政治分析 頁125 – 187
沈有忠(Yu-Chung Shen) 半總統制下的行政首長選擇:制度與理性結構的分析 頁189 – 219
第44期(96年12月) 李英明(Ying-Ming Lee) 、賴皆興(Chieh-Hsin Lai) 神聖的解放─從中共革命時期到毛澤東時代的宗教政策操作之思考 頁1 – 24
張家銘(Chia-Ming Chang)、江聖哲(Sheng-Che Chiang) 蘇州台商的政企關係─制度鑲嵌與比較觀點的考察 頁25 – 65
黃德北(Te-Pe Huang) 全球化與夾處在國家與資本之間的珠江三角洲農民工 頁67 – 100
左正東(Chen-Dong Tso) S. Strange與R. Cox的權力觀與結構觀─以美國網路霸權為例的詮釋 頁101 – 125
林長志(Chang-Chih Lin) 2005年台北縣選民之一致與分裂投票─縣長與鄉鎮市長選舉總體資料之分析 頁127 – 160
第45期(97年6月) 蔡增家(Zheng-Jia Tsai) 日本行政指導的政治經濟分析 頁1 – 26
張敏蕾(Ming-Lei Chang) 中國大陸企業所得稅制改革的政治經濟意涵 頁27 – 66
蔡佳泓(Chia-Hung Tsai) 反貪倒扁運動的支持度之多層次貝式定理分析 頁67 – 93
張登及(Teng-Chi Chang) 地緣因素與新現實主義-以冷戰後中美地緣競逐為例 頁95 – 137
施奕任(Yi-Jen Shih) 中國大陸對全球暖化問題的因應-環境政治學的觀點 頁139 – 164
第46期(97年12月) 楊婉瑩(Wan-Ying Yang) ; 藍文君(Wen-Chung Lan) 關鍵性別比例與權力行使的關係-對立法院委員會召集委員的觀察 頁1 – 43
關弘昌(Eugene Hung-Chang Kuan) 台灣民主轉型期對中國大陸的和平政策-一個「政治利益」觀點的解釋 頁45 – 68
曹海濤(Hai-Tao Tsao) ; 柯朝斌(Chao-Pin Ko) ; 楊宜勳(I-Hsun Yang) 政策強制、地方政府行為與基層民主-對中國大陸村莊自治的理論分析 頁69 – 93
林祈昱(Chi-Yu Lin) ; 蔡文軒(Wen-Shuen Tsai) 共黨意識型態的「再功能化」與政權存續-中共「三的代表」的「啟發式個案」研究 頁95 – 132
楊昊(Hao Yang) ; 朱韋昀(Wei-Yun Chu) 衝突?或是共享?鹹海水資源耗竭問題的漸進安全化分析 頁133 – 175
第47期(98年6月) 黃德福(Teh-Fu Huang) ; 廖益興(Yih-Hsing Liao) 我國立法委員為何選擇並立式混合選舉制度?2004年選舉制度改革之觀察 頁1 – 27
蕭怡靖(Yi-Ching Shiao) 選制認知與投票參與-2008年立法委員選舉的多層分析 頁29 – 58
寇健文(Chien-Wen Kou) ; 陳方隅(Fang-Yu Chen) 1978年以後中共財經高官的政治流動-特徵與趨勢 頁59 – 103
林宗弘(Thung-Hong Lin) 威權主義與國家財政能力-以中國大陸財政改革為例之分析 頁105 – 154
第48期(98年12月) 湯京平(Ching-Ping Tang) ; 黃詩涵(Shin-Han Huang) ; 黃坤山(Kuen-Shan Huang) 災後重建政策與誘因排擠─以九二一地震後某社區營造集體行動為例 頁1 – 31
詹康(Kang Chan) 韓非論君術之窮 頁33 – 75
陳欣之(Hsin-Chin Chen) 國際體系行為者的界定與權力關係 頁77 – 113
李冠成(Kuan-Chen Lee) 政治社群與族群的難題─以我國大學生為例 頁115 – 152
第49期(99年6月) 王信賢(Hsin-Hsien Wang) 當代中國「國家-社會」關係的變與常─以環保組織的發展為例 頁1 – 39
蔡昌言(Chang-Yen Tsai) 行政首長施政滿意度的影響性分析─東亞國家的比較 頁41 – 69
何思慎(Szu-Shen Ho) ; 陳舜仁(Shun-Jen Chen) 後小泉時代日本東亞安全戰略調整之研究 頁71 – 104
曾怡仁(Yi-Ren Dzen) 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發展與政治經濟學之關係 頁105 – 133
第50期(99年12月) 陳尚懋(Shang-Mao Chen) 泰國電信改革的政治分析 頁1 – 40
吳親恩(Chin-En Wu) ; 林政楠(Cheng-Nan Lin) 省籍通婚與中國人、台灣人認同-家庭成員影響力的變化 頁41 – 82
蔡增家(Zheng-Jia Tsai) 從政治力學分析日本民主黨的經濟與外交政策 頁83 – 109
劉嘉薇(Jia-Wei Liu) ; 黃紀(Chi Huang) 持續與變遷-政治資訊對大學生政治信任感影響之定群追蹤研究 頁111 – 146
第51期(100年6月) 曹海濤(Hai-Tao Tsao) ; 柯朝斌(Chao-Pin Ko) ; 楊宜勳(I-Hsun Yang) 中國大陸的村莊治理與公共財供給-一個政治經濟分析 頁1 – 28
廖舜右(Shun-Yo Liao) 亞太主義與東亞主義對峙下的東協加八 頁29 – 51
張筵儀(Yan-Yi Chang) ; 陳金哲(Chin-Cher Chen) ; 羅光達(kuang-Ta Lo) 水權費開徵之可行性評估 頁53 – 103
李建正(Chien-Cheng Lee) ; 邱明斌(Ming-Ping Chiu) 演化賽局在生態保育運動之應用-以湖山水庫興建為例 頁105 – 142
第52期(100年12月) 李玫憲(Mei-Hsien Lee) ; 洪銘德(Ming-Te Hung) 當前歐盟氣候治理策略的發展與挑戰-從氣候難民問題分析 頁1 – 28
游智偉(Chih-Wei Yu) 中國大陸參與國際核裁軍建制態度的變化-國際社會化或調適學習? 頁29 – 64
施奕任(Yi-Jen Shih) 新加坡選舉制度與政治效應-1988~2011年國會選舉分析 頁65 – 99
陳德昇(Te-Sheng Chen) 跨域投資與治理-台、韓、日商中國大陸投資跨國比較 頁101 – 139
第53期(101年6月) 曹海濤(Hai-Tao Tsao) 中國大陸「小產權房」的政治經濟學─基於產權理論的分析 頁1 – 27
高佩珊(Pei-Shan Kao) 美中貿易博弈:以智慧財產權保護為例 頁29 – 45
吳明上(Ming-Shan Wu) 自民黨為何於2009年失去政權之探討 頁47 – 62
林俊宏(Chun-Hung Lin) 呂惠卿《道德真經傳》與《莊子義》中的思想三論 頁63 – 96
第54期(101年12月) 張福建(Fu-Kien Chang) 美國選舉經費規範的憲政爭議:防腐、言論自由與政治平等 頁1 – 25
廖達琪(Da-Chi Liao) ; 羅日春(Ri-Chun Luo) 覆議制度保障了誰?從臺灣地方縣市覆議權之規範及行使經驗探討(1994-2010) 頁27 – 55
石之瑜(Chih-Yu Shih) ; 吳昀展(Yun-Chan Wu) 施擬夏化(Sinicization)的文化機制:四位亞裔離散學者對中國的遭遇與選擇 頁57 – 80
左正東(Chen-Dong Tso) 中新自由貿易協定的貿易安全連結 頁81 – 105
第55期(102年6月) 李奕廷(Yi-Ting Lee) ; 吳重禮(Chung-Li Wu) 美國總統款項否決權的爭議:聯邦最高法院Clinton v. City of New York一案之判決及其影響 頁1 – 26
曾怡仁(Yi-Ren Dzeng) ; 李政鴻(Cheng-Hung Lee) 批判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發展、途徑與啟示 頁27 – 51
陳恆鈞(Hen-Chin Chen) ; 詹茗荏(Ming-Ren Jhan) 臺灣農地政策變遷之探討:關鍵時刻觀點 頁53 – 84
林文斌(Wen-Pin Lin) 爭辯國家安全:日本核能發展與政策爭論的分析 頁85 – 115
第56期(102年12月) 湯京平(Ching-Ping Tang) ; 張元嘉(Yuan-Chia Chang) 社區發展、市民社會與生態政治-以恆春半島灰面鷲的參與式保育為例 頁1 – 25
郭銘峰(Ming-Feng Kuo) ; 詹富堯(Fu-Yao Chan) ; 王鼎銘(Ding-Ming Wang) 規範認知與實然參與的罅隙:臺灣民眾在直接民主治理機制下的分析 頁27 – 54
許菁芸(Jing-Yun Hsu) ; 宋鎮照(Jenn-Jaw Soong) 地緣政治與國家主權的關係研究-以車臣和科索沃獨立省思臺海兩岸問題 頁55 – 78
余帛燦(Po-Tsan Yu) 再思《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頁79 – 95
第57期(103年6月) 林俊宏(Chun-Hung Lin) 明太祖的治理思想三論-以《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經》為核心 頁1 – 30
蔡中民(Chung-Min Tsai) 論政府管制:一個政治經濟學的觀點 頁31 – 51
蔡育岱(Yu-Tai Tsai) 國際制度合作的有效性:權力、知識與理念分配?-以表決制度與國際貨幣基金之改革為例 頁53 – 76
趙建民(Chien-Min Chao) ; 張鈞智(Chun-Chih Chang) 中國大陸全國人大專門委員會的制度化歷程及評估 頁77 – 100
第58期(103年12月) 陳嫈郁(René Ying-Yu Chen) 新制度論的困境與挑戰 頁1 – 36
盧倩儀(Chien-Yi Lu) 歐債危機之新自由主義根源 頁37 – 71
鄭子真(Tzu-Chen Cheng) 政黨結構與決策機制:比較日本自民黨與民主黨在決策過程的權力轉移 頁73 – 100
劉嘉薇(Jia-Wei Liu) 民眾政黨認同、媒介選擇與紅衫軍政治運動參與 頁101 – 126
第59期(104年6月) 黃信豪(Hsin-Hao Huang) ; 賴名倫(Ming-Luen Lai) 菁英輪廓與黨國體制的存續:中共與國民黨的比較 頁1 – 28
楊仕樂(Shih-Yueh Yang) 中國「王道」戰略文化的實證檢驗:國民政府戰後對日「以德報怨」政策的案例研究 頁29 – 53
王韻(Ray Wang) 國內維權,國際賦權,與跨國倡權:基督新教的跨國倡議運動與兩岸三地的宗教人權 頁55 – 80
吳親恩(Chin-En Wu) ; 李鳳玉(Feng-Yu Lee) 年齡、就業情況與政治參與:東亞國家的觀察 頁81 – 108
第60期(104年12月) 陳欣之(Hsin-Chih Chen) 全球天下觀:由平面到球型的國際秩序面貌 頁1 – 20
邱君萍(Chun-Ping Chiu) ; 蕭全政(Chyuan-Jenq Shiau) 臺灣國土規劃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1945~2015 頁21 – 39
柯于璋(Yu-Chang Ke) 都市治理的權力與政策網絡之研究:以高雄市溫室氣體減量策略計畫為例 頁41 – 70
衛民(Min Wei) 大陸臺商的族群認同與公民身分:一個反思途徑的質性研究 頁71 – 95

60期後各期《政治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