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國政治學會簡介

中國政治學會(以下簡稱本會)於民國21年(1932年)成立。時值「九一八事變」之後,學界先進有感於內外局勢艱難,尤需以促進政治科學之發展來推進民主憲政,兼籌外交方略,乃有高一涵、劉師舜、楊杏佛、薩孟武、梅思平、田炯錦、程天放、端木愷、雷震、周鯁生、王世杰、羅隆基、錢端生、蕭公權、陶希聖、浦薛鳳、杭立武等四十五位先進為發起,於是年九月一日假南京中央大學召開成立大會,選舉杭立武先生為第一屆幹事會總幹事(即日後理事會之理事長),並於十一月二十四日向南京市政府社會局立案,成為中華民國第一個全國性政治學專業團體。

學會成立之初,會員入會條件限制嚴格。至民國31年(1942年)辦理第三次年會時,僅新增蔣廷黼、鄒文海等人入會,總計全國僅會員139人。雖時局緊迫,學會在大陸時期召開的三次年會,於學理與國策皆有熱烈而深入的探討。例如第一屆年會於民國24年六月二十六日於南京舉行。外交方面探討我國如何經由參與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提升國家地位,以及身處美英、蘇聯、日本、國聯四方,親疏如何抉擇等重大問題。年會還通過了「政治學系課程標準」的綱要,建議以政治學、經濟學、民法概論、比較政治制度、中國政府、行政法、中國政治與外交史、世界政治與外交史、國際公法、政治思想史十門課為「最低限度必修」。是時之決定固然有時空環境之造就,但也奠定了我國政治學研究的共同基礎和特徵。這些元素一直持續發展到學會隨政府遷台之後,可謂影響深遠。

學會於民國25年七月三日(1936年)召開了第二屆年會。第二屆年會密集討論了「五五憲草」。另有「外交政策」案則因涉密,不見於會議記錄。民國31年十一月六日在重慶召開的第三次年會,建議政府應於抗戰勝利後儘速實施憲政,且戰後需積極貢獻國際秩序。舉其要者為:籌設國際法院與「全體國家參加之新國際組織」、解除侵略國武裝但不干涉其內政、在不妨礙落後國家發展條件下最大限度推動自由貿易。這些探討與二戰時的國家發展與戰後大勢息息相關。當時的會員先進多是博學望重之士,後來雖因時局與志趣而有不同的選擇,但斯時學會的厚重歷史與會員的人生際遇,作為中國現代史重要的側寫,應當之無愧。

學會第三屆理監事最後一次會議於民國37年(1948年)三月八日舉行後,國內戰事日熾,學人離散四方,至民國42年(1953年)五月方由來臺會員集議召開第四屆年會,仍由第三屆理事長王世杰先生當選連任。是年修改章程,開放學生會員參加,為本會發展注入新的動力。第八屆學會選舉杭立武先生為理事長,並於第九、十屆連任。第十一屆起至今,本會理事會已歷二十八屆。歷屆當選理事長的會員分別是連戰(十一屆)、朱建民(十二、十三屆)、雷飛龍(十四屆)、魏鏞(十五、十六屆)、包宗和(十七屆)、黃德福(十八屆)、袁頌西(十九屆)、何思因(二十屆)、明居正(二十一屆)、朱雲漢(二十二屆)、王業立(二十三屆)、周育仁(二十四屆)、趙永茂(二十五屆)、傅恆德(二十六屆)、高永光(二十七屆)、吳玉山(二十八屆)、陳欣之(二十九屆)、徐斯勤(三十屆)。現任理事長朱景鵬(三十一屆)於民國110年11月第三十一屆第一次理監事會議當選新任理事長。

學會在臺灣恢復召開年會迄今,除了以年會推廣政治學的研究和政策討論,更於民國59年(1970年)創辦《政治學報》,迄今已出版至第七十三期。《政治學報》不僅傳承學會早期先進的博雅思學,也不斷精進編務。嚴謹編審下刊載之成果,遍及政治學基礎與前沿議題,使《政治學報》始終保持著政治科學最佳中文期刊之一的地位。

另一項學會非常重要的任務是代表我國參與國際政治學會(IPSA)。1989年4月國際政治學會年會在法國巴黎召開。學會理事長魏鏞、秘書長蔡政文、理事曹俊漢等於IPSA執委會介紹本會情況與參加意願。經IPSA執委會審議通過,本會正式成為其團體會員(collective member)。此後本會每屆皆派遣正式代表出席執委會,忠實履行權利義務,從無間斷。

二、 本會組織

中國政治學會每年召開會員大會一次,每兩年改選理監事,並由理監事選舉理事長暨秘書長。有鑒於近年來國內大學院校日益增多,與政治科學有關的人學部及研究所蓬勃發展,中國政治學會近年來會員召募的重點之一,即在吸收在學學生,為台灣政治學界增添新血輪及新動力。

三、 國際參與

中國政治學會在前會長魏鏞教授的推動下,於民國七十八年四月間,組團出席國際政治學會(IPSA)年會並成為正式團體會員,正式名稱為Chinese Association of Political Science (Taipei)。中共原為IPSA會員之一,其後於民國八十年起為抗議我國參與而退出,自此中國政治學會成為兩岸唯一學術代表。其後中國政治學會於民國八十六年曾在外交部之資助下,組織十九人之代表團參加IPSA於漢城召開之年會,並於會內組織「東亞國際安全與兩岸關係研討會」,頗受國際政治學界重視。中國政治學會於民國八十九年組織十人代表團,參加IPSA於加拿大魁北克舉行之年會,組織研討會並發表多篇論文。民國九十二年由於SARS疫情影響,未能組團參加IPSA於南非舉行的年會,但學會於民國九十三年十一月間邀請IPSA甫卸任會長韓國延世大學金達中教授來台訪問,並與本學會理監事座談,交換參與IPSA活動之經驗,並針對於民國九十五年於日本福岡之年會與議題進行討論。民國一百零六年IPSA年會因主辦國土耳其政治風暴而幾經波折,最後執委會決議改至波蘭波茲南(Poznań)舉行。此次IPSA執委會會議有一項歷史性的重大議案,即討論「學術自由聲明」(Statement of Academic Freedom)。該「聲明」認為各國學術自由近年迭遭政治干擾甚至威脅,全球政治學社群應該表明立場。聲明草案先經交付各國學會,本會理事長將其提交二十八屆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審議,獲得通過。此後本會除以書面正式回覆及執委會現場發言,表達我國政治學界的全力支持,並主動向執委會承諾於聲明通過後提供中文譯件。現在該聲明中文版也已由學會理監事會議審查完竣,一併公告於學會網站,表達中國政治學會與各國政治學社群為學術自由共同努力的決心。總而言之,中國政治學會近年來致力整合國內政治學界力量,提高台灣國際能見度,以積極拓展的態度,參與國際間政治學相關之各種學術活動,並確保我國在國際政治學會之會籍,不遺餘力。

四、 論著出版

由中國政治學會編輯之《政治學報》以半年刊的形式出版,具正式的編輯委員及外審制度,稿源除了國內學者專家及研究生外,亦接受國外英文稿件。從過去三十餘期之內容審視,可呈現《政治學報》之內容,反映了台灣過去三十餘年來政治學研究焦點的轉變,從傳統靜態的制度與歷史分析,到經驗理論的萌芽發展,再到近年來多元化的研究途徑匯集,及諸如兩岸關係與大陸發展等新議題的開展,堪稱一部台灣政治學研究的發展史,為國內外政治學界所矚目。
此外,中國政治學會亦針對學界共同關注之課題,以及國內重要研討會之論文集,編輯專書出版,以服務學術社群。前任理事長何思因教授及秘書長吳玉山教授於民國八十九年以中國政治學會年會論文為基礎,共同主編之《邁入二十一世紀之政治學》,即針對政治學各研究領域途徑作一整體評介,並針對台灣未來政治學發展提出指標性研究,迄今為中文政治學理論中最全面的參考著作。
為建立國內政治學專書之審查制度,並凸顯人文社會學門專書撰寫的重要性,本學會與台灣政治學會在台灣大學政治系石之瑜教授的召集下,組織「政治學專書出版審查聯合委員會」期望發揮公正的整體力量,為國內政治學界提供進一步的服務。

五、 民國 111-112 年工作計畫

中國政治學會持續服務學術社群,以下為今(111)年至明(112)年之簡易工作計畫說明:
1. 持續辦理經常性業務。
2. 辦理2022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並籌劃2023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3. 定期出版本會TSSCI期刊–政治學報(2022年第73、74期;2023年第75和第76期)。
4. 整理會員名單,更新網頁,並籌編會員名冊。
5. 加強與各國政治學會及中國大陸之合作與交流。
6. 舉(協)辦其他學術活動,如研討會、演講或座談等。

六、 本會展望

未來中國政治學會將朝以下幾個方向努力,以求進一步服務學術社群:
1. 擴大會員參與,尤其是在學學生,以厚植我國研究政治科學新一代學者基礎。
2. 設立政治學各次學門研究小組,依各小組召開專業學術研討工作坊,並以研究小組為基礎組織年會研討會。
3. 深化國際參與,確保我國在國際政治學會之會籍,爭取國際一流學者來台引介政治學最新研究典範,並組織研究團隊與國際政治學界交流。
4. 促進與社會科學其他學門專業學會良性互動,推動科際整合,共同追求具本土特色的社會科學典範。